政府的能源轉型白皮書相關會議進行地緊鑼密鼓,正好在環資的相關電訪中談了一些台灣綠建築迄今發展和建築節能的問題,赫然發現目前檯面上的談法似乎把一些不同的基本概念混為一談。所以試著在這邊用最簡單方式講一下。

 

以下並不試著針對當年制訂建築技術規則中綠建築專章的歷史公案做回顧,有興趣的人可以追溯當年林憲德老師如何投書K營建署建管組,就可以約莫嗅出其中一些蛛絲馬跡,我這裡就只處理建築節能部分。

首先,建築物的節能是一個終局效果性的觀念,指涉的是一個既存的能源耗用標準,而依建物的耗能表現可以達到這個耗能標準或是耗用更少能源而達到該建物設計來滿足的功能。因此,用最簡單方式講,粗略來看,國際上起碼存在低耗能建物(low energy house)、被動式建物(Passivhaus)和主動式建物(Aktivhaus),其中區分基準就在於該建物耗能(X)與自產能(Y)的差,被動式建物約略是Y-X=0的概念,而y-x>0是主動式建物,y-x<0卻仍符合法定低耗能標準的建物就是low energy house

 

德國在1990年代由其聯邦經濟部發動了一個計畫,叫做Green Building Challenge, 在德國各地做了四十幾個實驗建築,涵蓋住宅、商辦與工業運用,分別由學界(建築學界)與實務界(建築師)各一名主持人主導下,將這四十幾棟建物由設計概念、施做到完工運作,全程紀錄、追蹤它們的能源效能,事後並將成果轉化成了德國新一代大學建築課程的核心教材,同時設定了2000年起新的建照核發標準,以確保新建物都滿足低耗能建物標準。當時,核發建照的建物能源耗用標準是100度電/每年每平方公尺。

 

要注意的是,這個耗能值,是各該建物的設計值。會影響到的,除了設計人員預設這棟建物的預期使用方式與強度(包含預想的室內人工氣侯規劃與其相對應的能耗,如冷、暖氣)外,還包含建物外殼的(溫度)絕緣能力與建物周邊環境因素(如微氣候、可供調溫的條件等)。換言之,這個值的存在一方面代表著建物能源模擬、計算專業的誕生,也代表著從低耗能建物開始,包含被動、主動兩種標準的建物,都自始存在一種被預設、被期待的使用方式,以確保建物設計的預期能耗可以被實現。於是,建物開始像是電器,要依照說謎書使用,而不再是居住者高興怎麼玩就怎麼玩的東西(這說法是引述當年第一次在北科大辦綠建築博覽會時受邀來訪的Dr. Guenter Loehnert演講內容,他就前面說到聯邦經濟部GBC計畫的建築師主持人)。至於建物能源模擬與計算的專業,業界翹楚大概就是位於佛萊堡附近的Frauenhofinstitut。對這部分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找看新曼谷機場的設計概念與當時的室內微氣候、能源模擬計算來看看。這是von Gerkan的作品,當時室內溫度變化跟自然對流(微風)速度從地板算到天花板的數據和圖都有,很可以讓人清楚能源計算可以做到甚麼程度)

 

姑且先不管台灣目前哪個大學有在嘗試發展建物能源計算與模擬的技術,在這裡我要提醒的是,建物外殼絕緣能力只是當中最重要參數之一(因為建物外殼絕緣不好,基本上就只能不斷耗能在室內氣候調節,耗能要低很難)卻不是唯一,還有一堆要納入的因素、參數沒納進來算,就不會有真正的建物耗能評估可言。例如影響很大的是,建物內部能源設施的配置、影響能耗的建物內部配置與構型、甚至建物用途(如商辦與住宅就不同)。所以,今天要談建物節能,就不能只談外殼(envelop)問題。

 

而且,因為涉及預期的使用,建物耗能水準就與空調設施是否自始內建在建物內還是日後由使用者自行裝設無關。因為,如果自始在設計建物時就已經預期由使用者事後再自行裝設空調,這建物的預期能效其實等於已經自始把日後裝設部分算進來了。

 

當然,從這裡開始,就應該想到使用者行為對於建物實際耗能表現的影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像在台灣很多賣場喜歡把空調開不必要的強度(低溫 ),要這樣玩法,給你一棟設計上再怎麼低耗能的建築大概都沒用。加上建物的設施隨著使用老化,也可能慢慢不再做得到初始設計要求的耗能水準。因此,建物節能(耗能)的控制就不可能僅靠著興建當時核發的建照來控管。這進而發展出Energieausweis(台譯:能源護照),好用來追蹤、呈現這些建物日後被使用的表現,同時可以影響建物交易市場反應,也可以用來追蹤監督之用。尤其對於在實施低耗能建物標準前既有建物的耗能控管,這就是核心性的管理工具。也因此,才可能形成舊建物綠建築化與低耗能化的壓力(不適度綠建築化或節能化,舊建物會很難脫手或賣到好價錢,這需求同時又激發一個全新的營建市場)。ˊ這角度來看,建物能源護照很像我們現在電器上的節能標章。

 

總結上述,可以看到,觀念上與法制設計上都不能把()建物外殼節能、()核發建照之建物耗能標準與()建物實際使用耗能表現(能源護照)混為一談,因為三者打從概念開始到實務運作,都是截然不同的東西。而這在我的觀察裡,這卻是目前台灣常常混為一談的事情。至於建物外殼節能標準怎算,這在國際文獻上不難查,我就不多說了。只告訴大家,不是我們綠建築專章裡那種東西就是了。

 

最後一提,其實後來德國嘗試要將建物耗能標準再降到75度電/每年每平方公尺,但是耳聞近年歐盟更狠狠地要求降到被動式建物的"",這方面到底是如何發展的,因為我已經很久沒在盯歐盟和德國建管法規的變動,恐怕就要另外再去留心。但是打從綠建築專章被訂出來到現在,先不管這些綠建築指標是否很OK的問題,但建管主管單位卻連把綠建築要求變成核發建照的標準都沒去做,放縱建商繼續丟出不符綠建築標準的建物進入市場,又讓建商透過綠建築要求獲得容積獎勵,對我來說根本已經形同瀆職。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建築節能 綠建築 能源
    全站熱搜

    大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